长平之战后,秦国名将白起本欲乘胜追击,一鼓作气攻破赵国都城邯郸,彻底灭亡赵国。然而就在这关键时刻,秦昭王却突然下令停止进攻,错失了最佳战机。不久后,秦昭王又改变主意,多次发兵攻打邯郸专业股票配资资讯网,并屡次邀请白起担任主帅。令人意外的是,这位战功赫赫的名将不仅坚决拒绝领兵,还反复强调秦军根本不可能攻下邯郸!
白起这种固执的态度最终彻底激怒了秦王。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将军先是被贬为普通士兵,随后更被赐死。一代战神白起,竟然宁愿赴死也不愿率军攻打邯郸,这实在令人费解。要知道,白起一生战无不胜,创造了无数军事奇迹。在赵国主力部队已在长平之战中全军覆没的情况下,他为何如此笃定秦军攻不下邯郸呢?
对于这个疑问,秦昭王和丞相范睢都曾亲自询问过白起,而白起也给出了两次详尽的解释。第一次是在秦昭王决定攻打邯郸时,当时白起称病不出。秦昭王便先派王陵率军进攻。起初这似乎并无不妥,毕竟长平之战初期也并非由白起指挥。然而战事进展却出人意料地不顺利,秦军接连受挫。即便秦昭王增派援军,战况依然没有改观。这时秦王才意识到:问题不在士兵,而在于将领!
展开剩余74%于是秦昭王决心让白起接替王陵。面对这个任命,白起却断然拒绝。秦昭王不解地质问:前年长平之战后,我国力空虚、百姓饥饿,那时你主张增兵灭赵;如今我们兵精粮足,为何反而不想攻赵了?白起从三个关键角度进行了深入分析:
首先,赵国防御力量已增强十倍。长平之战刚结束时,赵国上下惊恐万分,国力虚弱。那时若乘胜追击,虽然秦军也有困难,但赵国处境更为艰难,胜算很大。然而现在,赵国已经从战败的阴影中走出,全国上下同仇敌忾,积极备战。虽然秦国实力较前年有成倍增长,但臣料赵国守备亦以十倍矣!
其次,外交环境对秦极为不利。赵国不仅内部团结一致,在外交上也取得重大突破。正所谓其国内实,其交外成,内外形势都已大为改善。
第三,秦国自身条件不足。长平之战虽然获胜,但秦军也伤亡过半,国力消耗巨大,国内空虚。虽然经过一年多休整有所恢复,但元气远未完全复原。在这种情况下远征邯郸,必将陷入赵应其内,诸侯攻其外的险境!
白起这番分析展现了他对全局的精准把握。他首先客观评估了赵国强大的战争潜力。虽然长平之战使赵国精壮皆死,但赵国其民习兵,仍保有相当战力。若按白起当初建议立即攻赵,确实可能成功。但如今赵国已臣人一心,上下同力,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。即便国力不如秦,但要死守邯郸,秦军也难有作为。
在外交方面,白起也做出了准确判断。长平之战后,赵国积极开展外交,不惜割让灵丘之地给楚国,与魏国结盟,甚至考虑将原定割让秦国的六城转给齐国。各诸侯国也意识到秦国的威胁,纷纷准备联合抗秦。
最后,白起清醒认识到秦国尚不具备灭赵实力。长平之战消耗巨大,胜利果实尚未消化,远征邯郸战线更长,补给更困难。即便强如白起,也难以违背这些客观规律。
秦昭王不死心,又派范睢劝说。范睢以白起昔日以少胜多的战绩为例,认为他定能创造奇迹。但白起实事求是地指出,当年胜利都有特定条件:伐楚是因楚国内政混乱,伊阙之战是韩魏联军不团结。如今赵国上下一心,无懈可击,强攻必败。
又经过八九个月苦战,秦军损失惨重。愤怒的秦王亲自命令白起出战。白起叩首进谏,指出此时攻赵已非理智之举。他宁愿受死也不愿做败军之将。最终,白起被贬为士卒,流放途中被迫自尽。
白起的选择绝非赌气,而是基于对军事规律的深刻认识。从战略到战术层面,他都做出了精准判断。可惜被愤怒冲昏头脑的秦王未能采纳,导致秦国错失统一良机,陷入二十年低谷。这一历史教训专业股票配资资讯网,至今仍发人深省。
发布于:天津市顺阳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