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20世纪30年代末专业股票配资资讯网,欧洲局势动荡不安。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阴云日益浓厚,各国都在紧张备战,企图应对即将到来的全球冲突。在这个动荡的时代,苏联这一庞大的红色帝国正在悄然崛起,其野心远不止于巩固自身的疆域,还试图将势力扩展到周边的国家。波罗的海的三个小国——爱沙尼亚、拉脱维亚和立陶宛,这三个刚刚获得独立的国家,成为了苏联扩张的目标。然而,虽然这些小国刚刚脱离大国的统治,拥有独立的意志和文化,但他们的命运最终还是被卷入了苏联的巨大漩涡。那么,苏联如何在短短一年内实现了这三个国家的吞并呢?
1939年,随着德国对欧洲的侵略逐步升级,苏联领导人斯大林深知,局势已经逼近战争的边缘。在这一背景下,苏联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西部边界,尤其是位于其与德国之间的波罗的海三国,成为了苏联战略布局中的一个关键区域。这些国家的战略位置,深刻影响着苏联的安全考量,尤其是在防御敌国进攻的前提下,控制这些国家显得尤为重要。
展开剩余77%从历史的角度来看,苏联的缓冲区需求源自俄罗斯多次遭受的外部侵略。无论是拿破仑的侵略,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巨大损失,都让苏联痛定思痛,深刻意识到一个强大的缓冲区对于国家安全的重要性。波罗的海三国的地理位置,恰好能在苏联的西北边界形成一道屏障,阻止外部势力的入侵。特别是苏联的重要城市如列宁格勒(现圣彼得堡),若这些国家落入敌对势力之手,将直接威胁到苏联的核心区域。
除了地理和军事上的重要性,波罗的海三国在经济上也具有相当的吸引力。虽然这些国家的面积不大,但它们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重要的港口设施。爱沙尼亚的页岩油、拉脱维亚的机械制造业,以及立陶宛的农业生产,都为苏联的经济增长和未来战争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支持。此外,苏联长期以来的革命意识形态,也促使他们希望将这些曾是沙俄帝国一部分的地区重新纳入统治,从而完成对“失落领土”的收复。
然而,波罗的海三国并非易于被吞并的国家。它们刚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获得独立,并且拥有强烈的民族自决意识。三国的领导人和人民都清楚地意识到,东方的威胁比西方更为严峻。在1939年8月,苏联开始对这些国家施加压力,要求它们签署互助条约。这些国家的反应不一,爱沙尼亚试图通过外交手段寻求国际支持,拉脱维亚则采取了更为谨慎的态度,而立陶宛因为与波兰的领土争端,一度对苏联抱有幻想,希望借助苏联的力量收回被德国占领的克莱佩达地区。然而,在德国入侵波兰后,这些小国很快意识到,自己的处境愈加危急,已经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。
苏联为了顺利吞并这三个国家,采取了精心策划的多层次策略。首先,苏联在边境地区集结了大量军队,直接向这些国家施加军事威胁。1939年9月,苏联开始要求波罗的海三国与其签订互助条约,表面上看,这似乎是为了保障双方的共同安全,但实际上却是苏联控制这些国家的第一步。面对强大的军事压力,这些国家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,它们希望能寻求国际支持,却发现西方国家忙于应对德国的威胁,根本无法为其提供实质帮助。
更为关键的是,苏联与德国签署了《苏德互不侵犯条约》,这个条约背后隐含着对波罗的海三国的分割安排,德国在该条约中承诺不干涉苏联对这些国家的行动。于是,波罗的海三国在无任何外力支持的情况下,只能被迫签订条约。1939年9月28日,爱沙尼亚首先与苏联签署了互助条约。接下来,拉脱维亚和立陶宛也分别在10月5日和10月10日与苏联签署了类似的协议,苏联逐步通过这些条约获得了在这些国家驻军的权利,进一步巩固了对这些地区的控制。
然而,条约背后隐藏的真相是,这些国家的独立性已经被侵蚀,实际上已经成为苏联的附庸。随着苏联军队的入驻,苏联进一步加强对这些国家的渗透,并扶植亲苏政权,开始在国内进行政治操控。同时,苏联在这些国家推行经济和文化的苏联化,力图将其完全纳入自己的体系中。到1940年春,波罗的海三国名义上还保持独立,但在实际控制上,已经完全处于苏联的统治之下。
1940年,苏联通过一系列手段,最终完成了波罗的海三国的吞并。尽管表面上看这些国家仍然保持“独立”,但它们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已经彻底被苏联所主导。这一吞并行动,不仅改变了波罗的海地区的政治格局,也为二战后的东西方对立埋下了伏笔。
发布于:天津市顺阳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